成都很多三代试管家庭,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因“试管出身”陷入身份困惑——15岁的林林(化名)就是如此,她偶然听到父母聊“做试管才怀上她”,开始自卑,不愿和同学交往,甚至质疑“自己是不是真的属于这个家”。后来在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下,林林逐渐接纳自己的出身,重新变得开朗。这个案例能给有类似困扰的家庭提供具体方法。
困惑爆发:林林初一偶然听到父母说“当年做了3次试管才成功”,她偷偷查“试管婴儿”,看到网上有人说“试管宝宝不是自然生的,和爸妈不亲”,开始变得敏感——同学聊“怎么出生的”,她会躲开;父母提“小时候的事”,她会反驳“你们是不是后悔做试管”。初二时,她因同学一句“你是不是爸妈花钱买的”,躲在教室哭,甚至不想上学,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,带她去做心理疏导。
疏导过程:第一步,“专业沟通破误区”——心理医生(来自试管婴儿服务机构合作的儿童心理门诊)用“绘本+动画”给林林讲试管原理:“你是爸妈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胚胎,只是在医生帮助下在妈妈肚子里长大,和自然出生的宝宝一样,都是爸妈的亲孩子。”还展示了林林的胚胎报告和出生照片,告诉她“你是爸妈期待了很久的宝贝”;第二步,“家庭对话建信任”——医生建议父母和林林一起做“家庭回忆册”,贴她从小到大的照片,写“第一次做试管失败时,爸爸偷偷哭了”“看到你胎心时,妈妈激动得睡不着”,让林林感受到父母的爱;第三步,“同伴交流减孤独”——医生安排林林参加“试管青少年团体活动”,和其他试管出身的同龄人聊天,她发现“原来很多人都和我一样”,慢慢打开心扉。
改变与收获:经过3个月疏导,林林不再回避“试管出身”,甚至会主动和同学说“我是爸妈特别期待的宝宝,来到世界的方式有点特别,但我很幸福”;她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,写了一篇《我的特别出生记》,获得校级奖项。林林的妈妈说:“早知道青春期孩子会有这种困惑,应该更早和她沟通,而不是回避。”
若家里有青春期试管孩子,可通过试管咨询中介联系儿童心理医生,或加入“试管家长社群”,获取同龄孩子的疏导经验;平时多和孩子聊“出生背后的故事”,让她感受到“你的到来充满爱”,比任何解释都有效。
